![]() |
---|
连日来,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先进事迹的记者们,为黎介寿的事迹所深深感动,为广大患者对黎介寿的深情所感动。他们留下自己感情真挚的感言,辑录如下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如今这位已经89岁高龄的院士军医,仍然坚持每周上6天班,在重症监护病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CU病房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,ICU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,可这里也是黎介寿和他的团队创造生命奇迹最多地方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他在国内最早从事肠疾病治疗研究,是国际上公认的“全世界研究肠道时间最长、最有成就的人”。在国内他首推“临床营养支持”疗法,首开综合应用生长激素、谷氨酰胺、膳食纤维与短肽肠内营养治疗短肠综合症,打破了国际医疗界“残留小肠短于70厘米不能成活”的定论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翻开黎介寿的人生履历,老人一生跟党走,信念坚如磐石,人生越走越宽阔,越来越精彩。回顾黎介寿的每一个人生“关节点”,为什么选择也好,考验也罢,他每次都能够“选对”自己的路?走进黎介寿,回眸他的人生选择,解读他的人生心语……
|
【人物小传】 黎介寿,男,汉族,湖南浏阳人,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、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|
|
人体就象一个奥妙的世界,九曲回肠仿佛九曲回廊。黎介寿把他的弟子分成了取肠组、修肠组、手术组、监护组等几个小组。他像一位将军一样站在手术台上,果断地打开了患者的腹腔,手术持续了整整11个小时。虽然患者腹腔内感染和粘连很严重… |
![]() 肠外瘘治疗面临的难题很多,首要的是解决患者在肠功能障碍时的营养供给问题。为掌握第一手资料,黎介寿不分昼夜守在病人床边,收集肠液,反复与食物匀浆混合后,再从瘘管处回灌,并收集粪便样本送检。一次,病人肠液粪便外溢,一同查房的医生差点呕吐。
|
经过19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,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获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。当又一抹黎明的曙光,照耀在彻夜未眠的黎介寿身上,这位被研究所人员亲切地称为“猪爷爷”的68岁老人,终于结束了4年多与猪“相依为命”的日子。
|
1970年底的一个晚上,黎介寿在阅读外文杂志时,看到一篇“静脉高营养”的报道,称可以从静脉输给患者所需的营养,这是一个创新的技术。他反复阅读,琢磨应用的原理与条件,认为完全可以引用。次日一早,他与同组的医生讨论后认为可行,便开始行动起来。 |
总部的卫勤专家来了,诸军兵种的军事专家来了,可爱的战士们来了……2010年,这一全新的救治模式在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卫勤演练中成功对接。演练的结果显示,伤员的通过率增加了一倍,确定了治疗率提高了13%,达到了“伤而不残、残而不废”的目标。
|
他想,胶水是化学物质,对人体有无负作用?为了掌握胶水与伤口的结合效果,他手握手术刀,在自己左腿上割了一个深深的口子,鲜血顿时涌了出来,钻心的疼。然后,他小心地用胶水将伤口粘合起来。一周后,奇迹出现了,伤口竟然完全长合在一起。
|
重症胰腺炎的治疗,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,发病严重时患者肺、心、肾三大脏器衰竭,病死率高达60%—65%。2006年,82岁的黎介寿再啃“硬骨头”。经过潜心研究发现,主要是这种病发病急,血液里产生很多毒素,治疗往往没有见到药效,病人就死亡了。
|
黎介寿告诉嵇武:“我们不能当井底之蛙。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标志的微创手术目前的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而且在许多领域也开始取代传统手术。但我在网上看到过,美国已经成功运用手术机器人开展微创外科手术。” |
|
![]() |
1979年3月1日,是黎介寿终生难以忘怀的日子。在递交了多次入党申请书后,56岁的他,终于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,他光荣地站在了党旗下,举起拳头庄严宣誓。为了这一刻,他整整追求了30年! 黎介寿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是在1949年。亲历南京解放的他,看到打人骂人、态度恶劣的国民党伤兵和解放军战士身着薄衣、以地为床,“为民不扰民”的行为,前后鲜明对比中坚定了他入党的念头。 几十年的夙愿终于成为了现实。面对着鲜红的党旗,他心潮澎湃、思绪万千,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。
|
![]() |
|
|
|
黎介寿常说:“人的一生面临许多选择,但紧要处就两三步。跟共产党走,是我一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选择。”在屡次遭受挫折的时候,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,他表现出“虽九死而犹未悔”的坚定信念。“文革”时期,黎介寿先后被打成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”,撤销了科主任职务,还受到了严厉批判。
|
|
|
|
|
在黎介寿带领下,他创建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,成为国家重点学科、军队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,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、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。从1994年至1996年,连续两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共20个一等奖中,黎介寿的学生拿下8个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在普通外科,黎介寿有一个特殊的称谓,叫作“总备班”。学生们科研攻关受挫时,他总是“备”着,有求必应;学生们手术遇到棘手问题时,他总是“备”着,随叫随到;学生们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,他总是“备”着,充当“消防队员”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黎介寿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叫做李宁,他1968年下放到安徽泾县,就是当年新四军皖南事变的地方,5年之后上了皖南医学院。毕业后在泾县县医院和安庆地区医院当医生。1982年,他考取了301医院陆惟善、顾倬云教授的研究生,研究生毕业之后,很多大医院都要他,他却义无反顾地跟随了黎介寿。
|
在学生们眼里,黎介寿就是普通外科研究所这棵大树的根,他源源不断地为绿叶新枝输送营养,却从不与绿叶争抢阳光。
1968年,黎介寿被下放到安徽金寨,他从当地的初中生中吸收了8名弟子,从基础知识教起,手把手地教动物手术……
黎介寿常说:“看到学生在成长,看到事业后继有人,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。”多年来,他“甘当绿叶护红花”…… |
![]() |
“哇……”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,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。这哭声是那样的响亮,它穿越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,向世人宣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。 产妇黎周霞苍白的脸上,露出了幸福的笑容,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木钟,时针定格在1924年9月13日零时三十分。而9月12日,正是黎周霞的生日。 望着儿子红扑扑的脸蛋,父亲黎溥棠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。 黎周霞轻轻地吐了一口气:“溥棠,我这个生日可是过得太痛苦了,我一辈子也忘不了!”
|
![]() |
|
|
|
|
![]() |
院士走进手术室的次数已无法统计
|
倾听医生对病案的分析 |
院士从医之初就是从事检验工作的 |
定期举办讲座传授医学前沿学术 |
大家还是围着院士问个不停
|
黎介寿下部队深入训练场 |
进行疾病调查与战士亲切交谈 |
黎介寿下部队 |
院士查房 弟子们前呼后拥
|
广泛的兴趣爱好 |
倾听医生对病案的分析 |
院士简单的中餐 |
![]() |
来源:中广军事 责编:彭洪霞